近期,智能辅助驾驶车辆事故频发,引发了社会对交通安全与智驾技术关系的广泛讨论。工信部紧急发声,强调车企需加强测试验证,明确系统边界,避免夸大宣传。在此背景下,我们深刻认识到,交通安全与智能驾驶技术并非对立的两难选择,关键在于探索出一条兼顾安全与发展双目标的创新路径。因此,我们提出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概念,正是要构建"聪明的车+智慧的路+强大的云"三位一体解决方案,通过车路云深度协同实现交通本质安全,走出一条既能守护生命底线,又能释放技术红利的中国路径。
01认知纠偏:L2≠自动驾驶
根据国家标准,汽车驾驶自动化分为L0-L5六个等级,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辆的智驾技术为L2级“组合驾驶辅助”,驾驶员需承担全部安全责任。尽管部分车辆宣称具备L2+能力,但距离L3级“有条件自动驾驶”仍有技术瓶颈。这意味着,无论车辆是否给出警示、驾驶员都有义务和责任确保车辆行车安全,而不是等着智驾系统报警才接管车辆。
单车智能的三大硬伤
1感知能力受限
在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下,单车智能的视觉、雷达、激光传感器性能会显著下降,甚至失效,导致车辆无法及时识别障碍物或执行限速要求。
2反应时间不足
暴雨、夜间、施工场景下,摄像头、雷达可能 “看不清”,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可能不足 2 秒(人类平均反应时间需 1.5-3 秒),容易失控。
3信任偏差风险
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可能导致驾驶员产生信任偏差,进而放松警惕。假设智驾场景平均人类接管里程为约500公里,按照50万智驾车辆平均每日行程50公里计算,将会产生约5万次接管事件,即使是百分之一的接管不成功,也将产生500次接管不成功造成的交通事故。
02车路协同进阶:iACT 网联交通智能体
交通系统的安全不仅取决于车辆本身,更需“聪明的车”与“智慧的路”协同发展。我们提出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(Intelligent Agent of Connected Transportation)概念,它并非“聪明的车+智慧的路”简单叠加,而是一个由车端(有边界智能体)、路端(泛边界智能体)与云端(无边界智能体)共同构成的智能交通动态协同系统。通过车端、路端、云端的动态协同,实现交通事故的主动预判和预防。
车端:局部决策
车辆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,能够根据路况实时调整行驶策略。
路端:宏观感知
道路基础设施提供全局态势感知,借助V2X、ETC DSRC等多种手段实现车路信息交互。
云端:全局优化
云平台整合车路数据,通过AI交通态势引擎和数字孪生平台进行全局优化决策,提升交通系统整体效率。
03中国特色智能网联:
从ETC到C-V2X的渐进式路线
目前道路智慧化分级存在多主体、多方式分级,规划及建设标准不统一,建设滞后于汽车产业发展。“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” 的实现需要中国特色智能网联解决途径——通过ETC存量改造,实现亿级车辆网联化升级。
1用户基础广泛
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:截至2023年底,全国ETC用户规模超过2亿,V2X示范区覆盖30+城。
2技术路线清晰
通过交通守望者、ETC2.0 等战略推进,存量车辆可通过OBU升级获得智能网联能力,结合“+C-V2X” 形成渐进式智能网联技术路线,实现数亿存量车辆网联化改造。
3规模效应显著
该路线既能快速延伸至智慧高速和智慧城市交通领域,实现数亿存量车辆网联化改造,又可避免重复建设,形成规模效应,堪称智能交通领域的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农革命实践相结合”战略,走出一条独特的智能网联之路。
为保障技术演进与加速智能驾驶落地应用,需同步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机制。通过“短期有为政府 + 中期有效市场 + 长期价值闭环”模式,实现交通安全和智驾技术协同发展。加快统一道路基于数字化水平的分级管理体系建设,与车辆自动驾驶等级精准匹配,允许符合特定标准且实现车路协同适配的道路场景下自动驾驶,推动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生态加速形成。
在通向Z4(零死亡、零事故、零拥堵、零碳排)美好交通使命的远征中,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智驾技术的恐惧,而是构建智慧交通共同体的勇气,朝着FST(未来可持续发展交通系统)的美好愿景前进。